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电子烟消费税\!
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 电子烟消费税\ 正文

电子烟消费税\

时间:2025-07-06 04:46:48 来源:野心勃勃网 作者:综合 阅读:830次

编辑/董兴生 

自去年3月电子烟监管方向明确以来,电烟消费税一直是消费悬在电子烟行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10月25日,电烟靴子落地。消费财政部、电烟海关总署、消费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的电烟公告(以下简称“征税公告”),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消费在烟税目下增设电子烟子目。电烟电子烟实行从价定率的消费办法计算纳税,生产(进口)环节的电烟税率为36%,批发环节的消费税率为11%。自2022年11月1日起执行。电烟

相关分析认为,消费实施新的电烟征税标准后,作为生产环节的品牌方可能会进行涨价,终端价格也会相应上涨;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行业加速迈向有序发展阶段,产业链上下游面临重新洗牌,行业集中度或持续提升。

税率调整后,品牌方或将涨价

自去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实施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以来,关于电子烟如何缴税一直是市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众所周知,烟草税是我国税收的重要来源。在电子烟纳入监管后,对电子烟征税也会成为税收的重要增量,但这势必会对现有行业价格体系产生影响。记者了解到,征税公告发布后,业内第一反应均是:“要涨价了。”

电子烟专家陈中公开表示,品牌方要生存肯定会涨价,所以生产环节涨价后,各环节的价格都会有所增加,全国统一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的相关交易价格应该也会在11月1日出现变化。

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

据了解,目前,电子烟仅作为普通消费品征收13%的增值税。对品牌方而言,征收13%的增值税后,再征收36%的消费税,成本将大幅提高。市场普遍认为,税率提高,品牌方将采取提价措施,终端零售价格也势必会水涨船高。

四川一电子烟渠道商通过微信向记者表示,目前还未接到涨价通知,“但肯定会对终端销售产生影响”。

记者了解到,目前,烟弹终端平均售价约为30多元/颗。国盛证券在10月25日的研报中指出,根据测算,在参照乙类卷烟标准下(36%消费税),若各环节均不提价,生产商/品牌商/平台/批发商/终端门店毛利率将分别降低40.64pct/0.17 pct/0.02 pct/12.41 pct/0.16 pct;若各环节毛利额不变,烟弹终端价格将提升至45元/颗。

目前,我国卷烟消费税采取的是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结合的方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生产环节中,甲类卷烟税率56%,另收0.003元/支;乙类卷烟税率36%,另收0.003元/支;批发环节税率11%,另收0.005元/支。

可以看到,上述征税公告中的规定是参照乙类卷烟税率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电子烟征税并未按照卷烟采取从量+从价计税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烟行业消费税研究课题组”在《中国电子烟行业的消费税设置研究》中指出,结合传统烟草消费税改革经历五次提高税率,本报告认为对电子烟的消费税征收也不会一蹴而就,一方面将从简单税制逐步复杂化,一方面会以阶段性地提高税率作为征收手段,以此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

行业逐步规范,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电子烟行业消费税的确定,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调整。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电子烟市场规模为5.5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增至83.8亿元,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2.5%。工商查询系统显示,2019年电子烟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增速开始加快,当年共注册4650家,同比增长100%。2020年,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全年共注册相关企业1.79万家,同比增长284.6%。

在这背后是行业“野蛮生长”,长期缺乏有效监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证经营等行业乱象频现,消费者难以判断,深受其害。

去年3月,工信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同起草《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电子烟管理将参照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2022年3月11日,《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熊嘉楠 摄

电子烟行业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可行业调整短期带来的“阵痛”无法避免。随着上述征税公告的实施,电子烟行业将加速迈向有序发展阶段,产业链上下游或面临重新洗牌。

上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电子烟市场方兴未艾,市场规模较小,电子烟作为卷烟的替代品,未来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在传统烟草市场不断萎缩时将成为新的增长极,税收规模也将随之扩大。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电子烟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众多;主要出口国市场的稳定增长为我国电子烟出口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国盛证券认为,龙头企业可凭借规模化、自动化、议价能力强等多重优势平抑加税影响,伴随中小企业率先清退,行业集中度预计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 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成果发布会举行
  • 世卫大会将召开,岛内又有人坐不住了!
  • 大白菜卖33.8元/公斤、红萝卜进销差价率达369.5%……上海市监局曝光11个典型案例,有人被罚10万
  • 凤凰西飞:沪苏大学多位学者出任安徽省高校领导
  • 日本松下将强化海外业务 中国市场销售额占比拟增至2成
  • 地产股连续大涨,但楼市“大反转”还远未出现
  • 3月份国内供应链面临短期扰动,一季度经济运行状况如何?
  • 央行公布2021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推荐内容
  • 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GIV2022)将于12月7-8日在合肥召开
  • 国资委:全面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落地
  • 股东变更正在办理!业绩发布会回应分析师流失、与平安同业竞争…轻装上阵的方正证券回来了
  • 万科旗下万物云冲刺港股IPO 住宅物业在管面积位列行业第二
  • “保交楼”再迎新政 2000亿元免息贷款支持计划将在6家商业银行展开
  • 74起融资82亿元 智能硬件崛起 细分赛道港股IPO忙